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176街坊商住办综合体
Slogan:
凝心力,建优企
企业简介:
上海扬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注册资本25000万元。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取得了大连路176街坊旧改项目的房地产开发权。地块位于杨浦区大连路东、四平路南,属杨浦区环同济经济圈,紧邻大连路总部研发聚集区,是杨浦重点开发区域,也是中心城区最具升值潜力的地段之一。项目总用地面积21387.92平方米,未来将打造双轨交上盖的住宅、商业综合体,形成区域商务办公、休闲购物新地标。
作品展示
杨浦区176街坊由E-9,E-10地块组成,同属于一个开发商。其中E-10地块用地条件比较复杂,其空间规划设计具有较高的难度,TOD项目,地下商业设施几乎为零,难以把控经济性效果。E-9地块地下商业无法与地铁出入口直接相连。笔者提出通过规划及用地并丘,在两地块总体建设指标不变的前提下,提出将杨浦区176街坊E-9与E-10地块空间合并开发的规划设计方法设计。
根据项目地块实际情况,分析了该地块空间规划设计难点,采用“挪,降,改,沉,包”等手法处理地铁地面设施,盘活地下空间,并对项目空间整体布局规划、建筑临街布置、组合穿插以及办公楼设计,完成地块空间规划设计。经过对规划效果检验,两地块合并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了预期要求,提出的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项目核心问题在于两个地块的并丘,这在中国城市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及房地产开发中“史无前例”。
城市空间规划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空间布局设计,规划城市群落形态,是城市发展决策的关键和重要内容,合理的城市土地空间规划对推动城市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过往城市土地空间规划设计以封闭式为主导,这种方式规划设计的城市地块空间具有街区尺度规模大、建筑群落零散、交通设施碎片化等特征,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没有达到预期的城市土地空间规划设计效果。为此提出杨浦区176街坊E-9及E-10地块空间规划设计方法设计。杨浦区176街坊E-9地块原为上海市“毛地”出让项目,纳入上海市新一轮旧区改造。做该地块前期概念设计时,由于开发商资金问题,地块仍未动迁。E-9地块靠近地铁8号线与10号线站点,其地下室商业部分隔着E-10地块,无法直接与地铁站点衔接,地下商业价值大打折扣。E-10地块,由于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及附属设施占用大量建设用地,使该地块地下功能布置受限,同时地铁地面构筑物影响地块价值。
同一开发商分别取得两块用地,分别两个独立建设项目,故开发商希望将E-9,E-10地块“联动”合并开发的意图,意在同时盘活两个地块,实现1+1>2的效果,为地块空间规划设计提高了难度。图1为E-9及E-10地块平面图。
1 E-9地块现状及空间规划设计难点
上海市杨浦区176街坊E-9地块为例,该地块是待拆迁的旧区改造。设计内容也比较简单,地上21195平方米住宅及35185平方米商业与办公。该地块与E-10地块相连,E-10地块原址为著名的“四平大楼”(项目为同济大学戴复东先生设计)。由于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及10号线的建设,大楼经两次拆迁,完成其历史使命。拆平后的地块仅6294平方米。由于轨道8号线及10号线地下车站的使用,刨去地下站点轨道占地及地铁保护退界要求距离,剩余的可建设面积仅为488平方米。同时,地铁的附属设施,如出入口、残疾人电梯、风井等占用地块主要位置,下图3为E-10地铁及附属结构图纸。
图1 E-9,E-10地块用地平面图
按照给定的建设指标,E-10地块地上18883平方米商业与办公不难通过设计及技术手段解决。但是,考虑到对地铁地下设施的保护等因素,项目的地下室功能受限,地下停车位实施困难,地铁地下商业价值为零。而E-9地块想利用地铁出入口的便利与地下商业相结合的设想几乎无法实现。故设想将E-9与E-10地块合并为一个项目整体开发。
项目“并丘”问题存在的难点如下:(1)两地块获取的方式不同,E-10为公开“招拍挂”获得,E-9为协议出让获得;(2)两地块建设内容不同,E-9为商住办,E-10为商办;(3)两地块的土地出让使用年限不同,E-10为2015年出让,E-9土地使用年限以地块拆平之日起算。
2 空间布局规划
地铁8、10号线车站出入口、风井、残疾人电梯等地面设施及构筑物,占用了地块的四平路、大连路主要部分,使项目人流及物流进入困难。同时这些设施影响了街道及街区的展示面,影响功能使用,影响街区风貌,具体如下图3所示。
图2地块地铁结建首层平面图
解决地铁地面构筑物对场地与环境的影响,设计上的解决手法如下,采用了“挪,降,改,沉,包”等手法,巧妙的解决了上述冒出地面的构筑物对项目的影响。设计布置地下商业与地铁车站相连接。符合TOD设想。地下车位指标在两块用地中总体平衡。图2为解决方案构思图纸。
2.1 地块空间布局设计
项目在规划的层面上首先尊重城市的机理,结合项目周边已有的资源优势,阐述综合体多重形态组合:住宅单栋,办公主体塔楼为两栋设置,空中局部通过连桥作为连接体连接[2]。分接小体量商办建筑,呈多点布置。
图3杨浦区176街坊E-10地块用地条件
根据杨浦区176街坊E-9及E-10地块用地条件,设计打破原先两地块用地界线,两地块建设指标在一个宗地范围内就地平衡。沿四平路布置高层住宅,减少对现有东北侧住宅的日照影响,以及降低对现有东南侧住宅的压迫感;沿大连路布置多层办公,在现场中部布置高层住宅;将高层办公切分成两栋,多层办公切分成四栋,并在道路转角处将建筑后退,释放公共开放空间;将两栋高层建筑高低错落,丰富城市天际线,将多层建筑体量错动,形成多层次的开发平台;设置连廊,丰富体量关系。建筑裙楼底层与城市的道路保持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建筑在人视角度与城市界面相协调[3]。
此外,考虑到E-10地块历史原因,周边居民上访频繁,同时因地铁车站保护距离的限制也难以建造高层建筑,故将原设计高度由60米降低至24米,既满足了地铁保护要求又减少狭窄地块上建筑高度给周边居民造成的压抑感。根据项目市场定位,我们将四栋企业总部小独栋办公设置于此处商业裙房之上。
2.2 建筑临街布置
兼顾基地北侧及东侧日照,四平路以西的学校日照,减缓基地东侧北侧压迫感,近百米高度住宅亦临四平路布局。并且将双塔写字楼紧跟企业总部之后,兼顾地块东侧老旧小区的空间关系,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具体布置如下图所示。
图4地块建筑临街布置图
如上图所示,临街布置的建筑主要包括高层办公、企业总部、住宅、商铺以及商业等,其具体高度如下表所示。
表1临街住宅高度分布表
类型 | 总建筑面积/m² | 层数/F | 高度/m |
住宅 | 20543 | 28 | 99 |
办公A | 22730 | 21 | 99 |
办公B | 15450 | 15 | 72 |
企业总部1# | 1372 | 4 | 21 |
企业总部1# | 1848 | 4 | 24 |
企业总部1# | 2646 | 4 | 24 |
企业总部1# | 2256 | 4 | 24 |
此外在双塔楼黄金分割线部分以空中连廊相衔接。这样既解决高层办公楼对东侧住宅的压迫感,同时利用较宽的四平路将百米塔楼临街布置。通过调整两栋塔楼高低的变化,既消减了建筑整体体量的同时,又丰富了整体的建筑天际线效果。
2.3 组合穿插
四平路与大连路街道转角处,设置入口广场,绿化,下沉广场(与地铁出入口,地下商业空间有机结合),分流部分目标人群,使项目灵动起来,使城市空间通透起来。在商业建筑设置自动扶梯,将办公与商业人流分离,直接引入企业总部,实现不同目标人群自动分流及互不干扰,商业屋顶平台与办公双塔楼双大堂二层直接相连。在原本狭长的基地上形成总体南低北高,东低西高,错落有致的建筑体量布局[4]。避免周边居民矛盾,有利于城市景观街道景观。
图5 176项目建筑设计效果图
除首层大堂之外,利用住宅商业裙房屋顶架空层设置第二大堂,住宅人流可以利用裙房屋顶花园风雨廊及天桥与办公塔楼局部架空层相连,使住宅住户能够风雨无阻的进入商业及地铁空间。
2.4 办公楼设计
标准层设置四个单元,电梯独立进入办公空间。由于项目所在地位于“环同济设计产业圈”,产品设计适合中小型设计机构,策划机构等中小型企业。办公亦力求可分可合。独立且互不干扰,(办公部分机电,空调,电梯运载能力及等候时间等需要进一步深化)。
3 空间规划经济性评价
对上文提出的地块空间规划设计方案经济性进行评价,选择的指标包括总用地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非机动车停车数量以及机动车停车数量,将各项指标初始规划值与实际值进行比对,验证该地块空间规划经济性,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2地块空间规划设计经济指标对比
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项经济指标均符合要求,达到预期规划效果,因此证明,本次提出的地块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4 结束语
此次结合杨浦区176街坊E-9及E-10地块实际情况,通过并丘方法,在总体出让指标不变的前提下,腾挪各类地上地下建设指标,以解决地块历史遗留问题,打造全新城市设计。该新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为城市地块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丰富了城市地块空间规划设计理论,此次研究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图6 176项目建筑设计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