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作品展示
用冲击性去突显存在——是对高铁新城的一个有趣应答。
我希望在这片新的土地上所有人能看到我,感受到我,如同我们曾经激烈的青春。
/ 本案背景 /
高铁新城+TOD 的最早呈现
本案为锦艺昆明之光的示范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区,距离昆明高铁南站约700m,同时位于地铁1号线白龙潭站点上。高铁新城+TOD,是本案的最重要背景。
呈贡新区为昆明市级行政中心+大学城+高铁站所在地,将会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现代化新城区,本案所在的片区为昆明目前最热点的区域之一,也是未来的城市副中心。
⊙区位分析
⊙环境分析
锦艺昆明之光大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的一个大型综合类高铁新城+TOD项目,包含办公、公寓、酒店、商业、住宅等多种功能,分2期开发。此外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北有公园,东有白龙潭水库。最早呈现的示范区承载的意义重大,如何去呈现,是我们对于本案最初的着手点。
/ 平面布局/
TOD的可达性和未来商业的联系
示范区位于昆明之光项目北侧的白龙潭地铁站上方,清河路和宝珠街的交叉口,地铁出入口分布在三岔口的三个街角。其中3号口所在的街角即为售楼处选址。地铁出来即见售楼处,是本案的区别于其他售楼处的一大特点,也是未来大区的重要场景呈现。
大区开发从南向北,售楼处所在地块为最北侧,最晚开发的地块。前期设计时需考虑后续商业的可变性,售楼处短朝向朝主路,为之后预留更多的主路商业界面。售楼处区域下无车库,布局预留后续开挖地铁的接驳口的位置。
示范区的主口设置在道路转角,从任意的地铁口都可以看到它。一面平行于宝珠街城市次路,一面呈转折面对从高铁站来的主干道——清河路,在不影响未来商业可变性的情况下,最大化城市主干道招展面。同时能形成楔形的平面形式,在街角形成更多的的商业人流导入感。人流主要分为3股,分别来自清河路高铁站方向、3号地铁口出入口和城市街角,通过景观前场的线性组织,汇集到街角主入口,进入售楼处。
/ 构思与意向 /
冲击性建筑拔于堆土,刚与柔的结合
售楼处正对面是白龙潭水库,和高铁站隔水库相望,考虑到商业价值,售楼处展示面和观景面并不多。基地内多土堆土,在紧迫的时间清除堆土的工程量大成本高。如何在快节奏下,在这块堆土的新城之上,在有限的招展面内,让场地获得更多的瞩目和存在感呢?
暴力而富有冲击性的形式在这里很有必要,同时原有的堆土作为重要元素被考虑进来,更加强化这种激烈的存在感——建筑从堆土内拔地而起,以冲击张力姿态,对向街角,对向水库,对向不远处的高铁南站。于是,彩云之下,红屋绿坡,居于水岸一侧,与高铁站遥想对望,场景画面就此展开。这是属于昆明的场景,新城的场景,同时也是属于新城的钢
但生活,在钢之外,更应包含柔——商业中可供交流的空间、不同场地层的可达性、归家流线的怡然、自然景观和环境的融合。这些也被包含在设计中。
入口的架空层景观空间象征着未来商业的交流场所。穿过架空层进入一楼的预接待大厅,上电梯进入二楼售楼处展示和洽谈层。出了电梯,在黑暗的影音室洗脑后直面通透的玻璃,二层挑高的空间,瞭望对面的水库和高铁南站。起承转合,不同的空间感受在此体现。
二层去样板间,需走过驾于土坡上的连桥,场景合于未来商业连廊。进入到样板间,用柔性的景观连廊和庭院空间搭建出美好的生活体验。连廊尽头,人们浮于草坡之上,凝望彩云之下的水库和高铁站。
刚与柔结合在一起,对比而又融合,富有场景感和故事性。
/ 材料与表皮 /
斑驳表皮+常见参数化表皮是最合适的表达
表皮是特别常见的参数化运用。设计之初有提出过更富有设计感的提案,考虑到工期供货等实际情况,没予采用。尽量简单的设计是现实的命题之一。本案建筑形体的已具有张力和冲击性,表皮的分寸决定了是对整体的助力还是破坏。最后决定采用体现斑驳质感的红色铝板。整个外幕墙呈现出来不同于传统铝板幕墙的斑驳感,肌理为特别简单的单片穿孔后衬亚克力板,孔洞没有深度。
这样有益于讲纹理贴合于表皮,不过分突出肌理,而是强调表皮和形体的整体感。在白天孔洞为教深色的参数化纹理,与建筑幕墙齐平,仿佛是溶于斑驳表皮的印记。在夜里,“印记”发光,配合冲击力形体,闪耀于云下。也许单看纹理本身,它并不具备设计感,但溶于建筑,表达整体,才是在强体块建筑下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建筑在转角处斜柱+悬挑,增加冲击力。通过斜面的幕墙,将张力的视觉中心集中在悬挑处的三层街角顶部的LED屏,作为商业招展的重要点。其次为悬挑出的二层街角的内倾售楼处洽谈区,此区下方用白色铝板和黑色不锈钢相间作为层间分隔,结合二层连入的白色景观连廊,强调售楼处观景区的同时保证和景观的和谐型。 建筑的2条长边的转折面为竖向斜面,其余都是垂直面,最小化工程复杂度。
技术图纸-节点大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