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智库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苏州旭辉雁归来院

Slogan:

湖边,别院,归来是生活

作品地址:吴中区金庭镇林屋路268号

业主单位:旭辉集团

申报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申报类型:极致建筑美学

设计负责人:

分享:

占地面积:161766㎡

建筑面积:33683㎡

容积率:0.2

绿化率:50%

建成时间:2018

作品简介:


雁归来院项目位于苏州吴中区西山岛,北倚西山,南邻太湖,“ 山水 ” 与 “ 居所 ” 融合相生。既享林泉之趣,又得居所之宜。本案力图通过设计营造一个隐世桃源之境,满足吴中风雅之士闲云野鹤的情怀诉求。


项目总建筑面积33682㎡,用地面积161766㎡,容积率为0.2,建筑密度14.7%,绿地率达50%。核心景观主轴向东西方向缓缓打开,形成多个街巷组团。


沿太湖为33栋湖光记趣(110㎡)户型,沿南北、东西的轴线,地块东西两侧滨水区域为105栋时光煮雨(80㎡)户型,沿曲折幽深的的街巷为298栋浮游散记(60㎡)户型。共计436栋别墅产品。

作品展示



苏州旭辉·雁归来院坐落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岛,北倚西山,南邻太湖,“ 山水 ” 与 “ 居所 ” 融合相生。西山这个溢美之地,拥有水天相接的旷世美景,既享林泉之趣,又得居所之宜。背山面湖,不如归来。西山好,诗酒田院,雁归来院。


冠上明珠:

诗意的栖息,用情怀建构人居 ——产品意义Product Significance


从运河到太湖,是城市与时代的生命张力的必然。旭辉一路顺应城市发展的脉络向前走,驻足太湖西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雁归来院是旭辉CIFI-5系列,即旭辉的第五代人居作品。CIFI-5系列探索建筑与生命如何在共存中融合共生,协同发展。因为爱这片土地,2018年旭辉·雁归来院让情怀落地。太湖、西山,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出离都市核心区,如何还能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雁归来院项目的定位规划,经历了从“非传统意义的二居产品”到“玩居产品”再到“生活平台”三个阶段的调整。旭辉集团总裁林峰先生曾表示:“旭辉集团很多高端的产品系都是在苏南旭辉率先落地。在产品和服务上,苏南旭辉是旭辉集团上的皇冠,而雁归来院,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是苏南旭辉凝聚了很多心血推出的创新产品。”


舒缓排布:

滨水赋流年,巷深蕴幽密 ——规划结构Structure Plan


雁归来院的产品理念由地脉、建筑、社区三个部分组成,将太湖西山的地脉文化、古村落的排布形式、景观小品与设计理念相结合,规划出了一款新中式风格的独栋别墅社区。


风雅吴中:

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 ——设计理念 Design Concept


苏州旭辉·雁归来院力图通过设计营造一个隐世桃源之境,满足吴中风雅之士闲云野鹤的情怀诉求。设计旨在运用现代的设计语汇与材料技艺,演绎传统江南建筑园林的气韵神形,再现了“粉墙黛瓦,飞檐漏窗,水路纵横,河街相邻,进退错落,曲折幽深”的风雅吴中。


游园入画: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空间与游线 Space & Flowline


文震亨曾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来描述苏州园林所包含的禅意。在他的笔下,园林中方寸天地间的闲适物境,不再是肉眼所见的朱栏玉砌,旖旎繁复,而是物我相融、见微知著的哲学思辨。项目设计将苏州园林物我相融的游园体验、以小见大的禅意哲学融入在整体的规划格局中,使得“山水”与“居所”融合相生。由一条起于竹林秘境,止于太湖长泽的南北主轴作为统领。通过在路径体验上的【去尘】【见山】【游园】【入画】【登堂】【无界】六个空间层次层层递进,渐入佳境。中式风格的营造,不再拘泥为传统符号的模仿与抽象,而是以江南传统园林及民居为原型,从叠山理水到粉墙竹影,每一个细节都述说着建筑自身的情感记忆。吴冠中笔下的江南,寥寥数笔线条辅以大量留白,便含蓄的描绘出了江南建筑的精致诗意,起伏错落的屋面、素净淡雅的粉墙则是于悠长缓慢的时空中所凝练出的风雅吴中。设计探索性的选用了深灰色钛锌板屋面,结合细腻的白色花岗岩以及透明钢化中空玻璃作为建筑的立面主体,营造了一种疏朗开阔的意境感受。


细部营造:

精于细微,寓巧于拙 ——手法与材料 Technique & Material


在细部的表达上,采用了温润的木纹铝板作为屋顶的收边,灵动的木色格栅与交错的白色洞石作为立面的点睛,并辅以暖调灯光烘托。疏缓的笔触、交叠的色调,更如晕染般透彻朦胧。在建筑外立面的材料表达上,设计采用了石材、真石漆、铝板、金属漆等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形成了江南建筑所特有的“黑白灰”色彩美学。同时在单一色彩的表达上,采用多样的肌理处理方式,述说着不同的记忆与脉络。传统的延续并非建筑的复刻,而是重新建构集体记忆与情感表达,这样一种建构过程并不等同于针对过去的一种机械性的积累,而更多可能是对过去的一种穿插式的建构。最终形成的则是一种以记忆为基础的心理现实,唤起每个人对于城市文脉和地缘文化的沉思。